ONETEST 欢迎您

登录|注册 购物车 微信公众号
仪器资源库
搜索
二维码

安徽大学6610万元采购意向涉多种微波信号源、示波器、频谱仪、高速信号采集和测量系统

  • 分类:焦点推荐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8-05 14:28
  • 访问量:158
2025年7月28日安徽大学发布2025年9月采购意向: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建设项目总预算金额6610万元,包括高质量低功耗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采购、高质量低功耗半导体单晶生长系统采购、低功耗电子材料中远红外高时间空间采购、第三代半导体晶体生长系统采购、微波功率及加速管研制测试和磁测系统采购
其中微波功率及加速管研制测试和磁测系统采购单项预算金额是1550万元采购多种微波信号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高速信号采集和测量系统。
项目说明: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按照本办法规定预留采购份额无法确保充分供应、充分竞争,或者存在可能影响政府采购目标实现的情形。
序号
采购需求概况
预算金额
(万元)
1
本次设备购置服务于安徽大学 “双一流”材料学科的建设。强光磁试验装置是依托安徽大学建设的一个专项大科学装置。本次采购包括低功耗半导体晶体材料的高质量晶圆级生长的磁场控制的气相法/液相法生长设备、大尺寸高质量晶体的切割和研磨设备、晶体粘接设备和大尺寸晶圆级晶体材料的高通量基础特性测试设备等材料生长和处理设备。采购标的相关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质量合格,满足科研需求;生产厂家针对本项目提供原厂售后服务(包括上门安装和调试等)。交货日期为双方签订合同并付款后1年内,系统质保期为系统验收后起36个月,并能提供匹配科研需求的设备定制化服务。
1500
2
本次设备购置服务于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强光磁试验装置是依托安徽大学建设的一个专项大科学装置。此次采购主要用于支持激光诊断及能源实验站建设,包括多通道匀料装置、高通量配料装置、并行合成溶胶凝胶装置、高通量催化剂筛选装置;X射线吸收谱、原位反应池、X-射线/红外联动系统等。采购标的相关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质量合格,满足科研需求;生产厂家针对本项目提供原厂售后服务(包括上门安装和调试等)。交货日期为双方签订合同并付款后1年内,系统质保期为系统验收后起36个月,并能提供匹配科研需求的设备定制化服务。
1700
3
本次设备购置服务于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强光磁试验装置是依托安徽大学建设的一个专项大科学装置。此次采购包括闭环扫描探针控制器、中远红外近场光学集成光路采集系统、小型氦液化回收系统、半导体缺陷测试系统、宽禁带半导体高压测试系统、定制氦三插杆以及极低温测试选件、宽频光源集成系统等设备。采购标的相关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质量合格,满足科研需求;生产厂家针对本项目提供原厂售后服务(包括上门安装和调试等)。交货日期为双方签订合同并付款后1年内,系统质保期为系统验收后起36个月,并能提供匹配科研需求的设备定制化服务。
1260
4
本次设备购置服务于安徽大学 “双一流”材料学科的建设。强光磁试验装置是依托安徽大学建设的一个专项大科学装置。本次采购包括三代半导体晶体材料的高速晶圆级液相法生长设备、晶圆级高质量切割设备和晶体材料粘结的设备等材料生长和处理设备。采购标的相关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质量合格,满足科研需求;生产厂家针对本项目提供原厂售后服务(包括上门安装和调试等)。交货日期为双方签订合同并付款后1年内,系统质保期为系统验收后起36个月,并能提供匹配科研需求的设备定制化服务。
600
5
本次设备购置服务于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强光磁试验装置是依托安徽大学建设的一个专项大科学装置。此次采购主要用于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微波功率源系统和束测系统以及加速管系统的研制开发和测试,和自由电子激光光源系统中的磁铁系统、波荡器系统、电子枪系统等提供高场的设备进行研制、开发和校准测试,包括各类微波信号源、示波器、频谱仪、电源系统、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和测量系统等科学研究设备。采购标的相关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质量合格,满足科研需求;生产厂家针对本项目提供原厂售后服务(包括上门安装和调试等)。交货日期为双方签订合同并付款后1年内,系统质保期为系统验收后起36个月,并能提供匹配科研需求的设备定制化服务。
1550

关于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

安徽大学的“强光磁试验装置” 是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国内首个集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强磁场与低温环境的大型科学实验平台,也是国家“十四五”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 的重要预研项目,对于推动前沿材料科学研究、解决 “卡脖子” 技术难题以及服务安徽 “双一流” 高校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背景与战略意义
该装置于2022 年正式启动建设,由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研究员领衔的高层次团队主导推进。其核心目标是:
1.抢占材料科学制高点:通过集成强激光、强磁场和极低温等极端条件,突破传统研究手段的限制,为探索新型量子功能材料、揭示物质微观动力学行为提供全新平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前沿突破。
2.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直接服务于集成电路、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助力解决低功耗电子材料、热管理材料等关键技术瓶颈,应对“卡脖子” 挑战。
3.夯实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基础:作为国家“十四五” 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的预研项目,其建设为未来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培养人才、积累技术经验,同时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实力。
核心构成与技术特点
装置主要由1 个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系统和5 个功能化实验站构成,通过高度集成的极端环境调控与精密探测技术实现多维度研究:
1. 红外自由电子激光(FEL)系统
•光源特性:基于直线加速器技术,产生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远红外至太赫兹波段,波长范围约 3–200 μm)、高亮度、短脉宽的自由电子激光,可灵活聚焦于样品微区,实现对超快动力学过程(如电子 - 晶格相互作用、载流子输运)的实时捕捉。
•能量范围:电子束能量最高可达55 MeV,通过波荡器产生中红外自由电子激光,支持高能量分辨率的光谱与成像测量。
2. 五大实验站协同运作
装置包含五大互补性实验站,覆盖材料科学研究的核心方向:
•扫描探针显微实验站:结合强磁场与低温环境,开展原子级尺度下材料表面 / 界面结构与物性(如量子输运、拓扑态)的原位探测。
•超快光谱实验站:利用自由电子激光的超短脉冲特性,研究光激发下材料内部载流子、声子等的超快弛豫与动力学行为。
•磁光实验站:通过磁光克尔效应(MOKE)等技术,解析磁场诱导的材料光学响应及自旋相关现象,探索磁性、拓扑材料的新奇物理特性。
•多场调控实验站:综合施加光、磁、电、压力等多场耦合,研究复杂环境下材料的相图演变、多场协同效应及功能器件原型开发。
•综合表征实验站:集成多种传统与先进表征手段(如 X 射线衍射、拉曼散射等),实现对样品的多维度物性综合分析。
3. 极端条件集成与精密控制
•强磁场环境:装置可提供高强度、高均匀度的稳态磁场,配合低温(液氦或稀释制冷机实现极低温),显著提升对量子态(如超导、量子霍尔效应)及强关联体系的调控精度。
•精密水冷与温度控制系统:采用两路独立水冷机组(水温分别控于 42±0.1℃和 25±0.5℃),基于 EPICS 框架与 PLC/PID 算法实现高精度水温稳定控制(试运行期间实际精度达 ±0.03℃和 ±0.08℃),保障自由电子激光等核心设备的长期可靠运行。
•低振动与辐射防护设计:优化机械结构与地基设计,结合废束桶(石墨芯 + 多层屏蔽结构)、辐射监测系统、人身安全联锁等措施,确保科研人员安全及实验环境稳定。
前沿研究方向与应用潜力
强光磁试验装置聚焦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尤其在以下方向展现显著优势:
1.新型量子功能材料探索:
◦研究拓扑绝缘体、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s)、氧化物异质结等材料在强磁场与低温下的拓扑态、激子行为及自旋输运机制,为量子器件(如自旋电子学、量子比特)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通过多场协同调控,探索高温超导机理、新型磁性材料相图及量子相变临界点行为。
2.集成电路与低功耗电子材料研发:
◦直接服务于高密度器件封装与测试需求,研究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氮化镓)在极端条件下的热管理、载流子迁移率、界面稳定性等,助力突破芯片性能瓶颈,支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3.超快动力学与能源材料研究:
◦解析光催化、电池电极材料等在激发态下的电荷分离、扩散与复合过程,优化能源转换与存储效率;探索新型太阳能材料及光电器件的设计原理。
4.跨学科创新拓展:
◦延伸至化学催化(如强磁场辅助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生物医学(极端环境下生物分子构象变化及药物响应)等领域,推动多学科融合创新。
科研进展与阶段性成果
•技术攻关与设备落地:完成直线加速器物理设计、波荡器光学方案优化、首批实验站核心设备招标采购等关键建设环节,装置主体模块预计分阶段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人才与平台协同:通过装置建设培养了一支涵盖加速器物理、光学工程、材料表征等领域的复合型科研团队,并推动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的共建共享,强化区域创新生态。
•科研产出与示范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已支撑安徽大学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如材料合成、量子输运机制等方向),并逐步形成特色研究范式,服务学科建设与 “双一流” 发展目标。
未来展望与开放共享
作为国内领先的强光磁集成研究平台,安徽大学该装置未来将持续:
•深化核心技术预研:为国家级“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含 55T 混合磁体等国际领先磁体系统)积累关键技术参数与运行经验,推动其早日获批建设。
•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龙头企业,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与器件应用开发,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推动开放协作:以装置为依托打造国家级共享科研平台,吸引国内外顶尖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提升我国在极端条件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688b207d9d99a.png


收录与合作

产品相关收录:info@onetest.cn

          或致电:+86-15686065855

商务合作:info@onetest.cn

    或致电:+86-15686065855

投诉与建议:service@onetest.cn

深圳至一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扫一扫,关注我们公众号

获取全球最新产品资讯、资料、软件购买渠道、技术支持

© 2025 Onetest仪器资源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8186号-2      粤公网安备44030902003758